(記者、部分圖片:Karena)青光眼被稱為「視力小偷」,患者常在視力喪失時才察覺患上青光眼。商報記者專訪眼科專科醫生朱仲賢,講解青光眼的成因、三大類型及治療方法,並教讀者由生活習慣入手,預防青光眼。
根據香港眼科學會數字,23%失去視力的病人是由於青光眼而致盲。今年2月港大研究指出,本港50歲或以上的人口中,青光眼的患病率高達8%。青光眼的形成與眼壓有關,眼科專科醫生朱仲賢表示:「古人患有青光眼時,眼壓上升使角膜水腫,在燭光的照耀下,患者眼睛看起來泛出青光,因此被稱為青光眼。青光眼主要是由於眼球內壓力上升所致。眼球內有分泌液(房水)維持眼睛的形狀和提供養分給角膜及晶狀體,位於眼睛前方的前房位置,有房水不停地流入,再經由前房角流出。如果房水的流動遇上阻塞,不能排出,就會導致眼壓增加,對視神經造成壓迫,令血液循環不佳而使視神經受損。」
眼科專科醫生朱仲賢表示,青光眼使眼部神經退化萎縮,嚴重會引致永久的視力受損。
青光眼可分為原發性、繼發性、先天性三種類型,朱醫生解釋:「原發性青光眼沒有明確原因,可分為開角型或閉角型青光眼,前者在前房角正常開放的情況下眼壓升高而引致,神經逐漸受損,大多是慢性,後者因前房角不正常地收窄,甚至閉合而致,可以是慢性,或者是急性,眼球壓力會突然升高。另有原發性正常眼壓性青光眼,眼壓正常(10-21mmHg),視神經仍然因承受不了壓力而受損,引致視野缺失,發病成因至今並不明確。繼發性青光眼是指因自身其他眼疾而引致眼壓過高,例如葡萄膜炎、眼內出血、腫瘤、糖尿上眼、嚴重白內障等。先天性青光眼屬於遺傳性眼病,有1/3機會出現於胎兒期,因胚胎期前房角發育異常,也有2/3機會出現於出生後,30歲以下皆有可能。」
前房角即虹膜和角膜之間的液體充盈部分,排水出現問題導致眼壓上升,形成青光眼。
青光眼是無法根治的,但只要及早診斷與治療,仍可以減慢視力流失。朱醫生表示:「目前治療青光眼主要有三種方式,包括藥物、激光治療及手術,均以降低眼壓為目標。初期一般以藥物控制病情,主要使用眼藥水,藥效為數小時至一天不等,患者須長期及每天用藥,才能確保療效,可能帶來眼乾、眼紅、藥物敏感等副作用。若用藥後仍無法控制病情,醫生會考慮採用手術治療,以平衡房水的生成和排出,包括小樑切除術、導管植入術等,較新的治療方法為激光小樑成形術(SLT治療),透過創建虹膜周邊的小孔,促進眼房水的流動,以降低眼壓。另有微創手術MIGS,手術過程及恢復時間較短,適合病情較輕、眼壓不太高,又不想長期使用眼藥水的患者。」
透過裂隙燈可觀察青光眼是否影響眼底視神經。
前房角接觸鏡檢查用以檢測患者眼睛排水的位置打開還是閉合。
視野測試可判斷視神經受損的程度。
油脂較多的魚類(例如三文魚和黃花魚)的奧米加-3脂肪酸含量較高。
朱醫生指出,出汗、呼吸加速的帶氧運動,像急步行、緩步跑,均證實對降低眼壓有正面幫助。
報導來源: 香港商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