鋪天蓋地的電子屏幕,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。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方式的轉變,保持良好視力已成為現代社會中越來越普遍的難題。兒童屈光不正是常見的視力問題,屈光不正症狀包括視力下降、模糊等,主要因眼球形狀改變而引致。那麼現時有哪些方法可以達致屈光不正矯正效果?對哪類人士有效?立即閱讀了解。
在疫情期間,不少學童需要長時間面對電子螢幕,導致眼睛健康問題日益嚴重,出現不同的屈光不正症狀。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屈光不正,屈光不正成因源於眼球形狀改變,當角膜的弧度與眼球長度配合不良時,眼球就無法讓影像正常聚焦於視網膜。屈光不正症狀有幾種,例如:
近視成因是眼球過長,使遠處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之前,令人看不清楚遠物。近視通常出現在發育時期,一般至 18 歲左右便會停止惡化。
遠視成因是眼球過短,使遠處影像聚焦於視網膜之後,令人看不清楚近物。初生嬰兒一般都有遠視,但假如遠視太深或兩眼的遠視度數相差太遠,有機會造成弱視或斜視。
散光源於角膜弧度不平均。當眼角膜弧度與眼球不相稱,光線進入角膜後便不能平均地聚焦在視網膜上,使影像變得扭曲。
近視,是屈光不正中最常見的一種,而兒童和青少年亦較容易因長時間近距離進行閱讀或寫作業,導致近視問題愈發嚴重。
要治療近視,傳統方法如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等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。假如不想進行矯視手術,最新的科技研究帶來了一種創新的近視治療方法——低強度紅光治療,為控制近視開啟了新篇章。
紅光治療(Repeated Low-level Red Light Therapy, RLRL Therapy)的原理是利用特定波長的紅光刺激眼底,以控制眼軸增長,進而控制近視的加深速度並有望實現度數回退。這種治療方法的出現,為近視控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。香港理工大學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指出,紅光治療可以模擬戶外活動對眼睛的正面影響,有助於控制近視的發展。
紅光治療儀的優點是操作簡單,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於家中自行進行治療,每日兩次,每次三分鐘,為期兩年,可幫助減緩近視度數加深。有研究顯示,紅光治療儀不僅對控制兒童近視有顯著效果,對於深近視的患者也有回退度數的效果。此外,紅光治療儀安全性高、無明顯副作用,為家長提供了一種安心的近視控制選擇。有研究顯示,兒童在接受紅光治療後,眼軸增長幅度最高可減少 70%,另外亦有多項臨床研究證實,兒童在接受治療一個月後,眼軸縮短的比例可高達 40%。
清晰眼科提供近視控制紅光療程,採用嶄新 Eyerising 近視治療儀,3-16 歲近視兒童適用。Eyerising 近視治療儀符合 IEC 60825-1:2014 國際標準,並通過美國國家標準學會(ANSI)的光線安全測試,證實安全可靠。
紅光治療的出現,無疑為矯正兒童屈光不正帶來了新的希望。然而,面對屈光不正症狀問題,我們應該採取全面的管理策略,從預防、日常護理到屈光矯正,多管齊下,才可為兒童和青少年的視力健康護航。增加戶外活動時間、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仍然是控制近視發展的基礎措施。此外,家長應及早關注兒童的視力健康,一旦發現問題,應及時尋求專業的診斷。